广东踏信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与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普货,冷藏冷冻的物流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跨省市公路货物运输和仓储的服务性企业。公司实力雄厚,拥有多年的营运经验。公司在仓储部现拥有5000平方米仓库,冷藏冷冻仓库1000平方,仓储能力达5000余吨。设有多个和储运网点,自备货运车辆30余辆(5T-30T),网络合同车100辆,另有多辆危险品车辆,备有市区通行证可随时为您提供市内短驳,零担快运业务,设有标准市内仓库备有各类铲车等装卸设备。公司在全国部分城市与近百家物流公司建立了长期可靠的联运关系。实现了物流配送的一站式服务,在解决货物快速分流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门到门配送服务。为了促进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公司管理和提升企业形象,不断的学习前沿物流模式优化企业管理资源。多年来,公司很多员工都经过现代化物流理论与运营的培训,并且长期从事车辆调度和运输管理业务,熟悉物流市场运作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物流操作经验。以诚信、热情、优质的工作为各大企业服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业绩蒸蒸日上!
不管是思想家如福山,抑或是美国的一些政党分析者,都承认美国现在面临着大问题。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将来不是被外界击垮,而是源于美国内部的崩塌:不管是族群矛盾、政治体制危机,还是别的因素,*后都将使美国进入不可逆的衰退通道。我觉得此论值得重视。
图片
美东时间11月15日,SpaceX首次正式发射商业载人飞船
但美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难以撼动的地方。
比如,美元的霸主地位恐怕一时间任何国家都难以撼动。美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巨大优势,包括NASA和马斯克在内的社会科技创新力量,恐怕还不敢说美国科技创新力已经崩溃。
尤其作为大学的教员,我观察到,美国教育是一种重要而强大的软实力。其他国家和美国在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的差距,恐怕比GDP差距、军事差距还要大。
而且美国历史上经常有所谓的钟摆效应。比如,当保守主义思潮盛行后,下一轮将盛行自由主义思潮。当单边主义登峰造极后,下一轮就开始重回多边主义。
现在美国退了将近20个大群,包括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TTP等,但这些都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重要的软实力支柱。特朗普时代自废武功,把这些软实力放弃了。
“软实力”概念的发明者约瑟夫·奈到北京大学演讲时强调,美国未来一定要重新重视国际协调和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不能只顾当下经济利益,搞单边主义。
我不敢保证,再过一段时间,美国多边主义的钟摆是否会摆过来。总而言之,不要低估当下美国的危机,但也不能忽视未来美国钟摆摇回来的可能性。
搜狐财经:疫情将加剧全球化的退潮,以及相应的国际组织影响力和协调力的下降。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将进入新的半球化时代,也有观点认为这一轮全球化已经终结。您如何判断当前全球化的走向?
王逸舟:不少观点以为,当下的危机是全球化的退潮或终结,是国际组织影响力和协调力的下降。我并不赞同上述观点。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你披荆斩棘。因而,全球化危机中,也蕴含着危中之机。
这几百年来,全球化自有其周期。每个周期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每次重大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产生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摧毁了一些产业,同时也蕴含着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
在经历了疫情这个大冲击波后,某些无法适应信息化需求的传统行业、技能和产品将变得不再时兴。而新的技术和业态将悄然兴起,有可能在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站到桥头,成为新一轮全球化高涨期的领头羊。
全球化的低谷期恰恰非常考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非常考验政府决策者制定经济刺激导向的眼光。
国际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大震荡后,人们也在思考未来的国际制度,如何开展国际多边主义的合作?全球化一定还会进入新一轮高涨期,国际制度重塑、国际多边主义协调一定会再起步的,只不过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形态。
*近德国当选为欧盟下半年主席国后,默克尔发表了好几次深思熟虑的讲话。在我看来,这就是德国试图推进新一轮全球化的战略思考。
她特别谈到,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英国脱欧导致的内部裂痕,以及难民潮等问题,德国有决心使得新欧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开步伐。默克尔看似平和、温和的语气间,其实蕴含着智慧,体现出她长远的眼光。
全球化的新周期还会到来,无论是从体制层面、观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过程。
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日前称其**mRNA疫苗保护效力达到94.5%
搜狐财经:中国在此次疫情中率先恢复,有可能成为国际医疗或防治疫情行动的***和协调者吗?
王逸舟: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国民为全球抗疫所付出的牺牲,以及随之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但一定不要夸大成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和协调人。
我们在软实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国际形象塑造、多边斡旋谈判等方面,我国还是一个新手。尤其美国政府更迭之后,新的领导人可能重新美国在多边机制中的主导,加强对盟友的协商协作。不要低估这种可能。
我的一个发现是,近这些年中国对国际多边合作方面的注资投入在快速地增加,中方人员参与数量也随之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多边机制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但是在诸如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难民署、国际粮农组织、国际维和行动等重大国际组织中,我们的话语权和**干部仍是不足的,包括制订规则的能力远远还达不到老牌西方国家的水平。
搜狐财经:应如何提升我国的社会实力,走向您所提出的“仁智大国”?
王逸舟: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这是国家能力的体现。但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社会性参与的地位仍然人微言轻。作为个体的中国公民、小微民营企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仍然是比较少的。这是一个重大忧患。
我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世界、政治的世界,还有社会的世界。中国可以说是经济世界的弄潮儿,且在政治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活跃。但在社会的世界,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这是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巨人的*缺失的部分。
我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改革开放*重要的启发是,其大大释放了社会个体的活力。这是中国走向富裕之路、走向经济超级大国的原因。
我特别喜欢像姚明等活跃在全球公共事务上的中国人,因为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中表现得很出色,也代表了来自于中国民间社会的创造性。
在很多时候,他们讲着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代表着国际流行的偏好和追求,更好地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的社会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类似姚明这样的人。
搜狐财经:面对疫情后的国际关系变局,您认为中国的应对之道都应该包含哪些?中国在未来参与国际事务时应当坚持哪些原则?
王逸舟:面对疫情后的国际格局,中国参与进去当然有很多不同路径。我个人觉得当下*重要的是要对中国自身的政策做出审视和评估。
另外,我认为中国非常有必要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国际协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非常好,但我觉得要避免过于聚焦中美关系,避免各个领域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中美关系的冷热起伏而变化。其实没有必要。
我们需要一种世界眼光,不要随着美国少数政客走,而忽略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国际组织的关系建设。
在该过程中,我们一定也要避免盲目自大,避免意识形态的高调,更不要想着输出中国经验和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氛围都很爱学的,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因此知耻者而后勇。现在的中国也不应该放弃以往谦逊的心态,因为对国家发展而言,承认问题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承认短板恰恰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前提。成于忧患、死于自大,对谁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