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佛门乡种植的1.2万多亩特色产业中药材佛手进入收获期,村民们在种植园忙着采摘、转运,一片丰收景象。目前,当地已建成多座烘干房和保鲜库,为佛手储运、销售提供重要保障。图为佛门乡佛手种植合作社社员展示刚采摘的中药材佛手。邱海鹰 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何坊村利用邻近城郊的区位优势,通过自筹资金建成村办冷链公司,发展冷链仓储产业。图为果农在冷链公司将采摘好的蓝莓收捡进冷库冷藏保鲜。饶方其 摄(人民视觉)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是的青椒产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种植、储运、销售等环节的青椒全产业链条,青椒年产量达6.5万吨,建成储存冷库5处、仓储承载量9000吨。图为近日,城子乡农民给青椒装箱,准备外运。李富 摄(人民视觉)
“生鲜难鲜、未卖先损”曾经是不少果农的闹心事。如今,“入库锁鲜、质优价美”成为许多农民的致富经。从“难鲜”到“锁鲜”,一字之变的背后,是产地冷藏保鲜能力的提升。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数据称,中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支持建设7.5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1800万吨以上,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这些田头“大冰箱”如何助果蔬赢得“鲜”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还有哪些新举措?
推动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降低
又是一年葡萄熟,辽宁省北镇市鲍家乡大柳屯村果农曹印梅正忙着采摘,准备送往冷库。“以前葡萄收获后就急着卖出去,有些还没装车就成了次品,只能低价销售。现在不一样喽,直接进冷库,鲜味保住了,价格卖得更高。”曹印梅说。
北镇市有“葡萄之乡”美誉,常年种植葡萄20多万亩,“保鲜难”曾是其面临的一大问题。“为了延长葡萄保鲜期,我们加大田间冷库等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北镇市葡萄协会会长唐英奎表示,目前,北镇市已建有冷库4000多座,每年可鲜储18万吨左右葡萄,实现产业增值1倍左右。
产地冷藏保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先一公里”,也是突出的一块短板。业内人士介绍,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存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再加上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产后损失较大。数据显示,“十三五”期末,全国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仅为11%,冷链运输率约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