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跨国医药公司设厂的所有城市都已复产复工。然而,工厂是否满负荷运转仍未可知。此外,全球活性药物成分供应链中断也可能影响中国和海外药企的生产。抗生素、糖尿病药物、止痛药和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受到的影响可能尤为严重。由于生产能力受限,参与政府带量采购的本土企业可能会面临挑战,并有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此外,仓储和配送方面也可能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需要冷链物流的生物制品和检测试剂盒。
5. 政策演变
在疫情爆发前,中国医疗政策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疫情期间仍在继续。今年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针对零售药店的医保处理方式发布新规。其中包括雇佣职业药师和设立医保药品专区的规定。4月7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见下文本框)[4],提出到2025年建立新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利用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框架和决策体系,为信息分析、联防联控和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在数字化方面,国家卫建委则发布了**肺炎线上诊疗的相关通知,旨在:
建设省级线上医疗服务平台,做好**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集中整合和发布已经注册审批的互联网医院和在线诊疗平台;
在武汉和上海等地试点互联网医院医保报销。
上海计划到 2025 年打造“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城市”之一
上海市今年4月宣布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并在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城市之一。该项目的重点是加强预防措施,并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上海将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智慧决策平台。这些措施将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助其协调医疗资源,加强各方沟通,组织应对疫情,及时预测趋势。
上海还计划建设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在当地发热和肠道门诊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在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间共享信息。上海还将投入资源,通过提高现场调查和治疗水平,提升当地疾病防控服务。重点是形成由市级定点医院和医疗机构、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成的多层次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为了确保在遭遇新的疫情时能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上海可能会对大型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以便随时转换成应急医疗设施。
展望未来
许多业内人士都预计,未来几个月市场需求将迅速恢复,现在也的确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复苏迹象,例如3月处方量有所增加。然而,在疫情冲击和公共资金压力的双重影响下,领先医药公司应认真思考疫情过后如何在中国(和全球)开展业务。当下的迫切问题涉及到业务延续性、支出限制和如何应对临床试验中断。医药公司在评估未来几个月和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时,还要考虑一些虽不紧迫但依然严峻的挑战。针对**疫情带来的五大议题,医药公司应该战略聚焦以下领域:
1. 探索公共医保之外的其他途径来应对医疗预算下降挑战
我们预计,医疗预算下降的局面将持续一至两年。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医药公司可通过对不同场景建模,来测算其对收入模型的影响。企业高管认为,带量采购能对医疗预算压力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其预算水平仍低于预期。这种预算压力可能会加速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推出。
由于预计自费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将会增加,医药公司应该在公共预算之外寻找其他资金来源。我们预计,商业医疗保险占医疗支出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7%增长到2025年的18%(图3),预计的增长反映出,在更宽松的监管环境和税收激励下,政府的目标是未来5年商业医保在医疗支出的占比增长4倍。今年1月份,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进来。技术颠覆也成为一项有利因素,它为消费者提供了教育资源和更多选择。约有70家保险公司将**肺炎纳入承保范围。
2. 积极应对病人分流趋势
医药公司可能需要调整运营模式,应对病人分流和加速推进的分级诊疗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前往基层医院就诊,企业可能也要重新思考如何参与资源分配,以及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与更广泛的基层医生互动。互联网医院的发展需要医药公司为此制订专门的战略、打造相应的能力、培育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措施,医药公司能加强相关方的参与,加大药品供应并改善医患体验。